【本期导读】
4月26日,郑大一附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专家张亚民教授来院坐诊;
健康科普:春末夏初防过敏指南,告别喷嚏连连的苦恼!
一、省级专家坐诊信息
4月26日(周六),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张亚民教授来院坐诊,为信阳市区及周边患者提供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常见病、多发病和疑难病的临床诊治。欢迎广大患者前来预约就诊!
(一)坐诊/手术时间
上午8:00-12:00,下午14:30-17:30
(二)坐诊地点
耳鼻咽喉科(1号楼二楼)
(三)预约咨询
王医生 15537636999、汪医生 17803861984
(四)专家简介
张亚民
【科室】耳鼻咽喉头颈外科
【个人简介】
♦ 教授、主任医师
♦ 医学博士、美国伊利诺伊大学访问学者
♦ 郑大一附院耳鼻喉头颈外科二病区主任
♦ 中国医师协会儿童耳鼻咽喉专业委员会委员
♦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眩晕分会常委
♦ 河南省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分会委员
♦ 河南省抗癌协会鼻咽癌专业委员会常委
♦ 河南省首届“医患和谐奖”获得者
♦ 河南省医学学术技术带头人
二、春末夏初防过敏指南,告别喷嚏连连的苦恼
春末夏初,草木葱茏,阳光渐暖,但许多人的鼻子却开始“拉响警报”——连续打喷嚏、鼻塞流涕、眼睛发痒,甚至夜间憋醒。这些症状可能并非感冒,而是季节性过敏性鼻炎在作祟。掌握科学的防治方法,能让我们更好地享受这个充满生机的季节。
1、为什么春夏之交容易“中招”?
过敏症状的爆发与环境中过敏原浓度激增直接相关:
①植物花粉:杨树、柳树飞絮逐渐退场,但蒿草、葎草等杂草花粉浓度在5-6月达到峰值,颗粒极小易随风传播。
②真菌孢子:梅雨季前的温暖湿润气候促进霉菌滋生,其孢子随空气扩散。
③尘螨活跃:气温25℃、湿度70%的环境下,尘螨繁殖速度加快,床品、地毯成为重灾区。
④易被忽视的细节:晴天上午10点至下午4点花粉浓度最高;雨天后看似空气清新,实则潮湿环境易诱发霉菌过敏。
2、防治三步走:避、防、治
第一步:精准躲避过敏原
出门前查“过敏指数”:通过气象APP或“花粉监测”小程序查看实时数据,过敏原浓度>100粒/千平方毫米时减少外出。
物理隔绝法:佩戴标注GB/T 32610-2016标准的防花粉口罩(如带静电滤层的折叠款),搭配密封防花粉眼镜。
归家后及时清洁:用生理盐水冲洗鼻腔(头侧倾45°,避免呛水),换洗衣物避免带入过敏原。
第二步:打造低敏生活环境
居家防护:使用空气净化器(CADR值>300),每周用55℃以上热水清洗床单,冷冻毛绒玩具杀灭尘螨。
居家环境:湿度计监控室内湿度保持在50%以下,除湿机预防霉菌滋生。
饮食调节:增加富含Omega-3脂肪酸的深海鱼、亚麻籽,减少高组胺食物(如番茄、菠菜)摄入。
第三步:阶梯式科学用药
轻症患者:优先使用第二代抗组胺药(如氯雷他定、西替利嗪),起效快且嗜睡副作用小。
鼻塞严重者:短期(<7天)使用鼻用减充血剂(如羟甲唑啉),配合激素类鼻喷剂(糠酸莫米松、氟替卡松)。
免疫调节:症状持续3个月以上者,可咨询医生进行舌下脱敏治疗,重塑免疫系统耐受性。
3、警惕三大认知误区
①“扛过去就好了”:未控制的过敏可能诱发哮喘、鼻息肉,儿童患者甚至影响颌面发育。
②“海淘药更安全”:大部分网红鼻炎喷雾多含减充血剂,长期使用会导致药物性鼻炎。
③“吃抗生素消炎”:过敏性鼻炎属于免疫反应,抗生素无效且破坏肠道菌群。
4、特殊人群防护要点
①孕妇/哺乳期女性:优选生理盐水冲洗,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布地奈德鼻喷剂。
②儿童患者:4岁以上可使用氟替卡松鼻喷雾,避免使用含麻黄碱的滴鼻剂。
③过敏合并哮喘者:随身携带支气管扩张剂,定期监测肺功能。
结束语:过敏性鼻炎虽难根治,但通过“环境控制+合理用药+免疫调节”的综合管理,90%以上的患者可实现症状可控。这个春夏,让我们用科学武装自己,在花香萦绕中自由呼吸。若症状持续加重,请及时到耳鼻喉科或变态反应科进行过敏原检测与个性化治疗。
内容提供:耳鼻咽喉科
初审:王俊
编审:袁静
终审:付少兵